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顧繡古今談

顧繡是上海地區工藝品中的瑰麗奇葩。明清時期風靡全國,大有「無繡下姓顧」的勢頭,「『顧繡』之專稱代替『刺繡』之通名」,以後發展起來的蘇繡、湘繡、蜀繡等,都曾得益於顧繡的技法。
    顧繡因源於明代松江府上海縣露香園主人顧名世家而得名,亦稱「露香園顧繡」。它是以名畫為藍本的「畫繡」,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藝術性極高而著稱於世。顧名世是明嘉靖三十八年進士,官尚寶司丞,就是在內宮管理寶物的官吏,晚年居上海。「名世性好文藝」,見多識廣,藝術修養較高,在他的影響和倡導下,他的女眷們也酷愛藝術,善丹青書法,精於女紅,尤其擅長刺繡。她們從事刺繡的目的不僅於實用而是視作上層婦女的修養和更高層次的藝術追求。在盛行於世的松江畫派畫風薰陶下,她們研究繼承宋代「閨閣繡」的藝術特色和藝術技巧,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她們選擇高雅脫俗的名畫作為藍本,對表現對像深刻觀察、細心揣摩,技法上創造出散針、套針、滾針等針法用以極力模仿繪畫的筆墨技巧。她們將絲線劈為36絲,「其劈絲細過於發,而針如毫,配色則有秘傳,故能點染成文,不特翎毛花卉巧奪天工,而山水人物無不逼肖活現」(《顧繡考》)

    顧氏女眷中較早從事畫繡的,是顧名世長子顧匯海之妾繆氏。顧繡名手中,造詣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是略遲於繆氏的顧名世次孫顧壽潛之妻韓希孟(又名韓媛)。董其昌極為推崇顧繡,他為顧繡八駿圖題曰:「顧太學家有鐵聖,繡此八駿圖,雖子昂用筆不能辯,亦當一絕。」她的作品,為達官貴人爭相高價收藏,她的世作品,均為珍貴文物,為各大博物館所珍藏。

    顧名世曾孫女顧玉蘭,因家道中落,逐設帳授徒,歷30餘年,將家傳秘繡技藝傳於外姓。其時,城中四鄉許多婦女習顧繡以營生,形成一定規模,當時有「百里之地無寒女」之說。達官顯宦、富商巨賈爭相購藏顧繡珍品,使顧繡身價陡增。但是,顧繡的卓絕是以高素質的藝人和大量的工時為代價的,制約條件很多,所以難以普及,難以為繼。清末,顧繡逐趨湮沒,以後幾乎被人們所遺忘,被吸收顧繡技法和營養而崛起的蘇繡所替代。

    上海露香園地屬松江府,松江人一直以恢復顧繡為已任。上世紀二十年代,松江慈善機構「全節堂」設立「松筠女子職業學校」,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均設立「女子刺繡班」。可惜後來學校毀於侵華日軍的炮火,再也沒有恢復。 <BR>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松江工藝品廠響應周恩來同志關於挖掘發展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的指示,於1972年底開始籌備恢復顧繡藝術。聘請二、三十年代在松筠女子學校學過顧繡技藝的戴明教老師收徒授藝。不久,又因「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使剛復甦的顧繡遭到「復舊復古」罪名而夭折。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松江工藝廠成立顧繡組,才恢復對顧繡的研究、授藝與生產。以後,松江工藝品廠正式成立顧繡車間組織生產。松江顧繡藝人不斷創作出一批精美絕倫、雅韻欲流的顧繡新作。松江顧繡有如旱苗沐雨、枯木逢春,開始顯露出勃勃生機。

    1987年5月,松江博物館在松江工藝品廠支持下舉辦《顧繡藝術展覽》,向世人介紹顧繡的歷史和新生。展覽中展出大量新作並進行現場表演。6月初,經上海市文化局審定推薦,調往「上海首屆國際藝術節」文廟展區展出,好評如潮。

    獲得新生的「松江顧繡」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繡工均經過繪畫和色彩的學習訓練;配備專業畫師選擇、描畫本,並掌握修下各工序色彩和形態;繡花線更細,從傳統劈為36絲增加至48絲;繡工更細膩,色彩更逼真,過度更自然;在傳統的針法上引伸創造出更好表達繪畫本意和特色的針法。《顧繡藝術展》展出後,松江博物館陸續收藏新創作的顧繡精品《仿趙孟?吳興清遠圖》、《仿倪瓚漁莊秋霽圖》、《日本仕女圖》、雙面繡《群魚戲藻圖》、《董其昌頌韓希孟繡款》等11幅。以《吳興清遠圖》為例, 由朱慶華、高秀芳等數名顧繡新秀合作,耗350天方才完成。針法採用了豎戧、亂戧、盤戧、別梗、單接、虛實、齊針、施針等法。既有傳統,更有創新。各種針法以畫面需要而定,與筆意畫境融為一體。創造性地巧妙利用絲線不同排列呈現出不同的光感效果,使畫面光色隨動隨變、變幻莫測,比原作更充分地表達出江南山水的空濛靈秀,虛緲飄逸。由戴明教先生執針精繡的《日本仕女圖》,用針、用線、用色更是嚴謹考究,極見功力。

    名師出高徒,當年戴明教老師帶出的一批藝徒均事業有成。時至今日,其中一部分人仍在孜孜不倦地從事繡藝,將顧繡的接力棒傳至下一代手中。
返回列表